中山市华侨中学1986届同学
1986届 | 林伟兵 | 刘银英 | 刘志安 | 肖建东 | 王月明 | 黄惠怡 |
刘富明 | 方锡伦 | 黄淑怡 | 彭德仁 | 欧阳洪 | 廖伽敏 | 周文 |
郑建文 | 郑雷生 | 黄静仪 | 郑凌凌 | 黄结林 | 林秀碧 | 徐慧坚 |
何泽荣 | 刘永忠 | 黄燕贞 | 阮石峰 | 李浩民 | 刘红玲 | 郑凌凌 |
黄耀航 | 刘燕韶 | 郑月媚 | 陈婕 | 杨志远 | 冯小萍 | 吴国森 |
杨文青 | 郭晓燕 | 欧少梅 | 高建新 | 黄炳洪 | 张咏梅 | 罗秋莉 |
胡建伟 | 杜丽玲 | 谭碧红 | 余卫东 | 李卓禧 | 谭慧青 | 伍硕峰 |
张毅 | 刘小碧 | 黄曼衍 | 方立忠 | 李杰忠 | 黄少媚 | 肖瑞章 |
宋卫东 | 陈若青 | 郑永琴 | 李嘉辉 | 肖国伟 | 郭丽婵 | 林国雄 |
董泽光 | 苏小丽 | 邝玉丽 | 马永忠 | 刘燕江 | 高慧芬 | 伍竹均 |
吴泳钊 | 高妙葵 | 杨伟媛 | 何家宏 | 肖坚胜 | 林锡芬 | 蔡青山 |
郑建伟 | 郑秀红 | 魏凯红 | 梁志军 | 李锦新 | 李润芳 | 李颖佳 |
黄鋈衍 | 吴志红 | 李婉华 | 徐毅 | 谭天兴 | 邱红斌 | 黄泰康 |
郑成发 | 刘炯意 | 林敏思 | 梁炳全 | 肖结媛 | 马小霞 | 黄锡权 |
赵宏辉 | 郭淑玲 | 温学明 | 欧文威 | 刘子宁 | 李文慧 | 冼炳坤 |
黄剑敏 | 李曼儿 | 何经伟 | 仃畅荣 | 牛犇 | 朱少华 | 刘振乐 |
林伟峰 | 霍俭怡 | 黎斌 | 杨力山 | 梁颖 | 吴韶瑛 | 刘伟川 |
霍子健 | 杜燕玲 | 叶细妹 | 关之汉 | 黄玉开 | 李绮嫦 | 陈威球 |
刘文华 | 冼少凤 | 肖振权 | 林汉荣 | 李筱荇 | 梁钻峰 | 张文健 |
梁柏松 | 麦丽明 | 陈毅雄 | 吴志新 | 候艳梅 | 何文亮 | 张向阳 |
麦炎伟 | 陈健 | 肖全和 | 曾潮开 | 吴艳红 | 陈伟业 | 李健英 |
肖健强 | 徐淑芳 | 梁挺 | 梁炳森 | 杨婵芳 | 刘卫国 | 程朝晖 |
胡锦然 | 范少燕 | 李窝友 | 刘宇敦 | 潘焕英 | 高祖业 | 马倩霞 |
梁长添 | 梁秀兰 | 韩文锋 | 梁征然 | 樊小燕 | 李燕清 | 林俭聪 |
林标强 | 邓淑英 | 招志文 | 伍卫武 | 陈伟豪 | 郑小媚 | 赖子华 |
张荣钊 | 黄梅清 | 刘建雄 | 叶冠忠 | 陈述明 | 郑蔼廉 | 梁志明 |
甘锦鸿 | 林晓惹 | 林晓宗 | 何锦永 | 杨峰 | 刘舒文 | 古权开 |
李自和 | 黄敏玲 | 麦志德 | 黄炜 | 张祖乔 | 王绮红 | 邓晓蕾 |
廖兆恒 | 陈月霞 | 刘学锋 | 王溢强 | 王始恒 | 林小红 | 缪玉亭 |
李捌兴 | 周璇 | 陈发仔 | 雷雄梅 | 梁鹏 | 刘杏颜 | 彭紫春 |
林玖明 | 郑艳玉 | 何健全 | 刘洁禧 | 陈永宏 | 邓倩影 | 朱进平 |
黄顺兴 | 阮凯频 | 许富友 | 谭绮萍 | 何经伟 | 叶细妹 | 余劲松 |
刘雄文 | 李红 | 王伟文 | 黄翠媛 | 李路杰 | 李少颜 | 郑伟佳 |
潘纯坤 | 黄素勤 | 陶彤 | 林丽芳 | 卢永钧 | 罗衷怡 | 杨绮丽 |
黄子航 | 朱振威 | 梁洪辉 | 郑卫红 | 王志钧 | 吴少彩 | 陈锐婵 |
王婉鹏 | 林永灿 |

忆庆国庆 - 海外篇
又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曾几何时, 本题目曾是儿时校际国庆征文的一个题目。 随着时光的流逝, 身处他乡多年,很多的人和事都似乎象漂散于天空的云彩,慢慢地变得遥远模糊。 而现残存的大多是遗憾的记忆,不堪回首,可免则免,不谈也罢。 而值得反思的的确不少,一一反思又显得太累且太沉重。 不如这回趁着佳节稍为振作一下,将就说一说庆国庆征文的陈年旧事,权当缓解因懒生惰而结的心疚。
其实大家都经历过课内写作,可有奖征文不常有。 那次征文的奖金由一位旅日华侨吴桂显先生的基金会提供。 记忆犹新是因为那年大家同学刚进新校舍,意气风发,舍友笑谈间都说想拿回可观的奖金。 其实,当年也觉得不知道从何写起。 也就自然地按当时说法,写起建国后的种种成就。 可是承载着希望的洋洋千百字到头来竟然敌不过一名叫青山同学的几句七律诗词,七律拿了大奖。 后来才知道青山父亲是当地稍有名气的律诗文人,他也是一位熟韵律的文学青年。 当时舍友多打趣地说是他的诗「庆(罄)」掉了大伙拿奖的热情和希望。。。。。
其实,七律拿了奖也很自然,他包含了属于另一层次的文化素养。 它能使一般文章在评选老师的眼皮底下黯然失色。 但话又说回来, 文字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花假不了,你所写的每一个字,或多或少都代表着你,反映着你的性格,你对事物的理解,对世界的看法等等。 从某个角度来说,你的文章是你思想面貌的体现,思想或认知的空洞很难单用华丽用词或花言巧语来搪塞; 最感人的文章大多来自自身体会的东西,来自内心深处能使你心灵悸动的感受。 青山同学的诗词也包含这方面的因素吧。
回头看,想想当年自己所提交的征文, 充其量,只能算是用字数堆砌出来的缺乏认知的空纸而已,满是陈腔滥调的鹦鹉学舌,不知属于自己的东西究竟有多少。 在那天真烂漫日子里,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显得遥不可及,有切身体会只是「一穷二白」的滋味,哪能理解吴先生那般赤子心境及他的用心良苦; 哪能体会曾屈辱在枪口铁蹄下的惊恐和无奈; 哪能理解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救国救民的大无畏精神; 哪能透彻「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真正含义; 哪能理解「宁要核子,不要裤子」般豪情后的悲壮; 哪能体会天灾人祸等浩劫后民族所受的的切肤之痛; 哪能理解到最后关头反省后拨乱反正的勇气和责任; 哪能体会及后「摸着石头过河」的迷惘和艰辛。。。。。
到如今,韬光养晦二十载,我大中华用每年以近一成的经济增长速度,共同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用自己的经历见证自己所创制的历史。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百年奥运梦圆京城;上海世博再朔异族外邦争相来朝风范。 宇宙太空中的「神舟」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 歼二十来去无踪如神龙在天; 海疆上的航母似蓄势待发的蛟龙在海,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和这片土地上的龙的传人。 更难得是十亿百姓在国家发展中能安家乐业,更显奋发进取和谐新气象。 虽有天灾人祸,内外杂音,但如同胞们能沉着坚定团结,妥善解决,再接再厉,盛世再现便为期不远!
往事非烟,岁月留痕,和风细雨有时更能在心里蕩起经久涟漪,就像人生其他风浪一样也能自然而然地在心里流下纯真印记,身处他乡感受特深。 中华百年积弱积贫,自强,求发展,富国强民,才是正道。 几十年下来,都盼着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同胞能过好日子。 每当想起有关的旧事,感概万分之间,也似乎更能明白当年吴先生国庆征文的一番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