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和英语

2010-1-27 fshell

不知不觉地, 我们在美国生活已几十年了.   大家中国人之间还是会用中文交流.  我们平时也看看中文报章, 看中文电视,但是这只局限于说和看.  要动手写中文的机会不是很多, 除非你是从事中文工作的人.  问题这就来了, 在这样的环景下, 如果某天我要用中文写点东西, 我会惊觉字写不出来了.  就算写出来了, 我也会觉得那字写的怪怪的, 不确定写得对不对.  现在还好, 我可用计算机帮我选字.  但总的来说写得还是比较费勁, 且常被某君拿我的中文国学冷嘲热讽的, 什为烦恼.  这也难怪, 我当年在国内没把中国语文学好这也是事实.  至于英语水平, 只能算是半路出家, 冲其量, 仅能混口饭吃, 也惨变被嘲讽之列. 今仅以我平常之心, 论一论学两语之心得, 以君共勉.

中国文字有悠久的历史, 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有其深度和广度.  她记载中华上下几千年兴衰, 文人轶事.  她体现着咱世界四分一人口所蕴藏的巨大能量.  我虽不是文字专家, 但我的感觉是, 如从语义(semantic)来看, 中文语义宽广且繁覆, 千变万化.  从语法(grammar)来看, 比较松散且多变.  诺定熟成的东西可任意破坏句子的结构, 甚至于使句子毫无语法结构可言.  而文字是象型符号, 难写易忘, 单音多字, 同字多音, 同字多义, 句子结构及标点纷乱, 互相混淆.  如不是生于华夏, 活在中原, 相信很难活学活用.  君不见我在美华裔莘莘学子, 虽有汉语拼音相助, 也叫苦连天, 学得死去活来, 片言只语, 只是一知半解.  中文想冲出东亚, 影响天下, 简直是痴人作梦.  我相信华夏文字很难成就世界之语, 尽管越来越多外人为某些目的而学习她, 接受她的洗礼.

如上文所说, 英语我只是半路出家, 那敢再现丑.  但深耕细作之下也有所领会.  虽说拉丁二十六字母变化无穷, 但穷中有节, 变中有理.  君不见硕大字典, 前后有序, 井井有条, 精确无比.  再看汉语字典, 虽有百家争鸣, 却是杂乱无章.  再看英语语义, 一是一, 二便是二, 童叟无欺.  细读其文理语法, 主谓宾三分天下, 相互配合, 互有法则. 主句从句, 层次分明, 共容和谐.  句子结构可谓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以力求精确, 极其科学及逻辑性.  世界科学文献皆用英语莫过于其精密属性也.  但其也有不足, 宇宙无穷, 其词汇势必也无尽.  中文字则可延伸造新词, 其字量则相对稳定, 其新词汇也可趋无穷, 词汇虽新, 字依旧,  便能望字生义而自解, 有其优势.  读书人竟必不能穷尽宇宙万物于一时.

若将两者再比较.  我觉得中文在表达较为抽象概念的时候, 由于她的模糊(fuzzy)特性, 汉语有其优势.  所以我们从古到今能不乏意景优美的诗词歌赋.  "花非花, 雾非雾" 如说白了,  意景就没了.  然而正是这种模糊特性, 欠缺准确的科学性,  阻碍古代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也只能停留在"勾三股四弦五" 的水平了.  再看看今天, 这个坏影响还在.  君不见中国学生的文理分科还长期存在, 且越演越裂.  人文科的不喜欢科学, 理工科的不喜欢文学.  我想是汉语没有把他们有机得结合起来.  国内能文通理的人才可能不多. 可在欧美, 这样的人才多的很. 很多人是工程师也是企管家, 律师或政客.  他们都有比较科学的语言为载体, 可兼顾不同学科, 以达个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是否可考虑语言改革, 完善一下汉语呢?

评论/Comment:

billy
2012-03-17 09:48
才子!

发表评论/Comment:

Powered by FShell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