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汉语和英语

时间:2010-1-27 17:16     作者:fshell     分类:


不知不觉地, 我们在美国生活已几十年了.   大家中国人之间还是会用中文交流.  我们平时也看看中文报章, 看中文电视,但是这只局限于说和看.  要动手写中文的机会不是很多, 除非你是从事中文工作的人.  问题这就来了, 在这样的环景下, 如果某天我要用中文写点东西, 我会惊觉字写不出来了.  就算写出来了, 我也会觉得那字写的怪怪的, 不确定写得对不对.  现在还好, 我可用计算机帮我选字.  但总的来说写得还是比较费勁, 且常被某君拿我的中文国学冷嘲热讽的, 什为烦恼.  这也难怪, 我当年在国内没把中国语文学好这也是事实.  至于英语水平, 只能算是半路出家, 冲其量, 仅能混口饭吃, 也惨变被嘲讽之列. 今仅以我平常之心, 论一论学两语之心得, 以君共勉.

中国文字有悠久的历史, 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有其深度和广度.  她记载中华上下几千年兴衰, 文人轶事.  她体现着咱世界四分一人口所蕴藏的巨大能量.  我虽不是文字专家, 但我的感觉是, 如从语义(semantic)来看, 中文语义宽广且繁覆, 千变万化.  从语法(grammar)来看, 比较松散且多变.  诺定熟成的东西可任意破坏句子的结构, 甚至于使句子毫无语法结构可言.  而文字是象型符号, 难写易忘, 单音多字, 同字多音, 同字多义, 句子结构及标点纷乱, 互相混淆.  如不是生于华夏, 活在中原, 相信很难活学活用.  君不见我在美华裔莘莘学子, 虽有汉语拼音相助, 也叫苦连天, 学得死去活来, 片言只语, 只是一知半解.  中文想冲出东亚, 影响天下, 简直是痴人作梦.  我相信华夏文字很难成就世界之语, 尽管越来越多外人为某些目的而学习她, 接受她的洗礼.

如上文所说, 英语我只是半路出家, 那敢再现丑.  但深耕细作之下也有所领会.  虽说拉丁二十六字母变化无穷, 但穷中有节, 变中有理.  君不见硕大字典, 前后有序, 井井有条, 精确无比.  再看汉语字典, 虽有百家争鸣, 却是杂乱无章.  再看英语语义, 一是一, 二便是二, 童叟无欺.  细读其文理语法, 主谓宾三分天下, 相互配合, 互有法则. 主句从句, 层次分明, 共容和谐.  句子结构可谓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以力求精确, 极其科学及逻辑性.  世界科学文献皆用英语莫过于其精密属性也.  但其也有不足, 宇宙无穷, 其词汇势必也无尽.  中文字则可延伸造新词, 其字量则相对稳定, 其新词汇也可趋无穷, 词汇虽新, 字依旧,  便能望字生义而自解, 有其优势.  读书人竟必不能穷尽宇宙万物于一时.

若将两者再比较.  我觉得中文在表达较为抽象概念的时候, 由于她的模糊(fuzzy)特性, 汉语有其优势.  所以我们从古到今能不乏意景优美的诗词歌赋.  "花非花, 雾非雾" 如说白了,  意景就没了.  然而正是这种模糊特性, 欠缺准确的科学性,  阻碍古代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也只能停留在"勾三股四弦五" 的水平了.  再看看今天, 这个坏影响还在.  君不见中国学生的文理分科还长期存在, 且越演越裂.  人文科的不喜欢科学, 理工科的不喜欢文学.  我想是汉语没有把他们有机得结合起来.  国内能文通理的人才可能不多. 可在欧美, 这样的人才多的很. 很多人是工程师也是企管家, 律师或政客.  他们都有比较科学的语言为载体, 可兼顾不同学科, 以达个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是否可考虑语言改革, 完善一下汉语呢?

评论:
avatar
billy 2012-03-17 10:48
才子!